新闻资讯

智慧城市建设“新路”中 有哪些发展挑战?

2019-07-24 admin

智慧城市建设“新路”中 有哪些发展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新路”中 有哪些发展挑战?

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战略方向。2017年年底,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居民,有望用上叠加了银行卡、公交卡、居民健康卡等8项功能的“北京通”卡。6月8日,“北京通”亮相科博会“智慧北京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路”

“近年来北京市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说。

李冠宇表示,取得的成绩是为了铺就“新型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那么,“新型”该如何理解?各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还有哪些挑战?6月8日在京举行的2017智慧城市论坛上,与会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答。

  建设智慧城市成“迫切诉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常驻人口大约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通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

“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战略方向。”李冠宇说。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需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的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本身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技术,而更多的是把很多新技术进行集中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我国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概从2011年开始,经历了近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介绍智慧城市发展历史时说,从2014年开始,我国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在2014年出台了智慧城市的指导意见;2016年提出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过程。

从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来看,比较成熟的智慧城市已经部署了立体化、综合型、完整感知的模式,空、地、海全方位部署传感与探索设施,实现了城市立体化建模,形成虚拟投影。

“政府政务和数据的开放平台,在很多国家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这样除了数据本身让大家知道以外,它还会提供一些开放的接口,让民众能够直接参与到政府的一些决策和施政的过程。”王志勤说,开放体系能够增强整个城市治理的能力。

在实施理念层面,发达国家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多是倾向低端、均等的公共服务。民众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参与到政府很多决策和决议。

“从国内外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实有一些共性的方面。”王志勤说,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各自选取的着力点不同。“总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重点针对比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转型。”

中国相对而言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建立很多集中式的一体化数据中心,是现在政府比较着力打造的基础性设施。王志勤分析,“我们国家在各个城市的管理中非常有创新性地提出‘网格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之后,由单一的城市管理向综合治理的网格化发展,由简单的横向管理模式发展为综合信息的监督。”

他还介绍了在国内根据城市群的发展,智慧城市存在不同模式:有的是所谓“大城市+大城市”群狼模式。比如像江苏的智慧城市群,还有京津冀八协同和四项目协同协议,都充分体现了协同发展模式。

还有的是“大带小”的“犀牛+鸟”模式。在广东省就形成了广州市等大城市协同一些小城市、特色小镇这样一种协同模式。包括杭州与云栖小镇、桐乡市乌镇协同等,都是互补协同的发展模式。